《阿Q正传》课程思政教案设计片段
一、课程思政目标
通过课文学习,从阿Q这一人物出发,体会当时的社会风貌、旧时代对于人的压迫,进一步体会时代民族精神创伤,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。
二、设计依据
1、课标要求
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2017年版2020年修订)》中指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,了解时代风貌,提高社会责任感,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。同时,语文课程从要从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进行设计。
2、单元要求
该课文选自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修下册第二单元,本单元主要学习近现代文学作品,要求结合历史文化背景,了解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。
3、学情依据
本课面对学生群体为高二学生,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已能较好地理解文章所描写的社会情景,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自身思考情况,培养学生从文章提炼思想的能力,深刻感受时代民族精神创伤,增强民族责任感。
三、教学片段
(一)课程导入
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:“人物的模特儿,没有专用过一个人,往往嘴在浙江,脸在北京,衣服在山西,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”。拼凑是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,也就是所谓的“源于生活,但又高于生活”!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、极具典型性的人物。
(二)背景学习
- 作者:鲁迅(1881-1936),原名周树人,字豫才,浙江绍兴人。中国现代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。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,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。鲁迅在《自嘲》里写道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。 “鲁迅”是他在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时所用的笔名。1919年到1936年间,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《呐喊》《彷徨》《故事新编》,散文诗集《野草》,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,杂文集《坟》《热风》《华盖集》《华盖集续编》《二心集》《南腔北调集》等。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,旨在“揭出病苦,引起疗救的注意”。杂文数量极多,题材广泛,形象鲜明,论辩犀利,文风多变。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,平易晓畅,风趣生动。
- 文章背景:鸦片战争之后,中国内忧外患,政治腐败,民众愚昧,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。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,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,利用封建礼教、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,对人民进行封建教育,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,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。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,广大农民在辛亥革命之后,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,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、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。
(三)结构分析
- 问:在这节课前,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预习了这篇课文,将课文划分成不同的部分并进行总结,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回答一下,可以分为几个部分?
- 答:
- 第一部分——优胜记略:阿Q地位处境、鄙薄城里人、癞疮疤的故事、押牌宝的故事;
- 第二部分——续优胜记略:赵太爷的巴掌、王胡的碰墙、假洋鬼子的“哭丧棒”、调戏小尼姑。
(四)人物分析
- 问答
- 问:通过阅读,大家觉得阿Q是一个怎样的形象?
- 答:阿Q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形象。
- 问:面对所有未庄的居民,阿Q全不放在眼里,大家觉得阿Q为什么会这么看不起那些未庄的居民呀?
- 答:因为他进过城,觉得自己见多识广,非常的骄傲,看不起那些没有进过城市的人。
- 问:说的很好,阿Q甚至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“不表格外的崇奉”,但是一旦被人打败,就承认自己是虫豸,为什么?
- 答: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份低微、势单力薄?不敢去反抗那些比他厉害的人。
- 问:大家设想一下,如果你是阿Q,你非常看不起那些居民,但是又打不过、争辩不过那些不如你的人,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别人的打、 - 嘲讽,你的心情怎么样?
- 答:我会感觉很屈辱、很愤怒,想要去和别人发泄。
- 问:但是那些打你的人都非常厉害,你又不敢报复回去,那你怎么去发泄自己心中的郁气呢?
- 答:去找那些比我弱小的人,比如说小尼姑。
- 问: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好,那我们总结一下,阿Q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:
- (1)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。
- (2)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。
- (3)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。
- (4)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。
- (5)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。
- 问答
- 问: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。请把这五次找出来,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,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。
-
答:
次数 文章内容 第一次 闲人还不完,只撩他,于是终而至于打。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,被人揪住黄辫子,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,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,阿Q站了一刻,心里想,“我总算被儿子打了,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……”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。 第二次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,歪着头,说道:“打虫豸,好不好?我是虫豸——还不放么?”但虽然是虫豸,闲人也并不放,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,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,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。然而不到十秒钟,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,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,除了“自轻自贱”不算外,余下的就是“第一个”。状元不也是“第一个”么?“你算是什么东西”呢!? 第三次 赌摊不见了,人们也不见了,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,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……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。他擎起右手,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,热刺刺的有些痛;打完之后,便心平气和起来,似乎打的是自己,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,虽然还有些热剌剌,——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。 第四次 “谁认便骂谁!”他站起来,两手叉在腰间说。“你的骨头痒了么?”王胡也站起来,披上衣服说。阿Q以为他要逃了,抢进去就是一拳。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,已经被他抓住了,只拉,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,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,要拉墙上照例去碰头。“‘君子动口不动手!”阿Q歪着头说。王胡似乎不是君子,并不理会,一连给他碰了五下,又用力的一推,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,这才满足的去了。 第五次 阿Q在这刹那,便知道大约要打了,赶紧抽紧筋骨,耸了肩膀等候着,果然,拍的一声,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。
……
拍!拍拍!
阿Q的五次被打,除第三次外,大致都经历了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——饱受皮肉之苦,并用言语摧残自己——“胜利者”走后,他独自用“精神胜利法”疗治创伤,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,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这一过程。 讲解:通过着五次打人,我们可以看出,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。他无法正视自己被压迫、被剥削的地位,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,他选择用“精神胜利法”来安慰自己,把失败当作“优胜”,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。
- 说到精神胜利法,我们便会想到西方一个小说人物——唐吉坷德。唐吉坷德是一位乡绅,他向往成为一名骑士,于是年老的他骑着瘦马四处游行,要求客栈老板为他封行,与风车怪物决斗,大家觉得,这两个人为什么都为沉迷于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里呢?
- 答:因为他们在现实里非常失败,只能在幻想里成为一个胜利者。
- 问:那你们觉得阿Q现实为什么非常失败?
- 答:因为阿Q是一个农民,他遭受着封建乡绅的精神毒害和剥削压迫,过得非常低微贫穷,又因为无法接受到教育,他的思想也非常保守落后,他长期处于痛苦、悲惨、屈辱的生活境遇中。
(五)总结
从大家刚刚对阿Q的总结,我们可以看出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。这不是阿Q一个造成的,而是他身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:等级森严的封建地主统治和中国国力衰微、外国势力入侵。所以阿Q并不是特指那个时代的某个具体的人物,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底层老百姓的一个缩影。 鲁迅先生通过塑造阿Q这样的形象,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“痼疾”,让大家去发现,周围还有这么多的阿Q。他希望可以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,去拯救、改造阿Q、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和过度,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