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高》课程思政教案设计片段
一、教学目标
1、知识与能力目标:朗读诗歌并背诵,分清节奏,念准重音,读出感情,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。 2、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自主探究,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,把握诗歌意象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描绘的世界。 3、课程思政目标: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,知人论世,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,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,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,在对自然景色的领略中促进审美水平的提升,促进对人生的思考,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,学习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,体会自然意趣,抒发人生感受。
二、设计依据
1、课标要求
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2017年版2020年修订)》在“课程目标”指出:“增强形象思维能力。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;在阅读与鉴赏、表达与交流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,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,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。”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,我从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。
2、单元要求
《登高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,单元主题为“生命的诗意”。《登高》所在单元教学目标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,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,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。学习这首诗,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,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,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。基于此,确立了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。
3、学情依据
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,并且在初中阶段学过杜甫的《望岳》《春望》等作品,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不陌生,学生能够自主对本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鉴赏。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,难以对诗歌创造的意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,需要教师的引导。
三、教学片段
(一)课程导入
- 展示课件,出示作者资料:杜甫,字子美,被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,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。这首诗是大历二年(公元767年)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。此时“安史之乱”已结束四年,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,国家仍是一片混乱。杜甫身逢战乱,从48岁开始,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,11年中,一直在外漂泊。写这首诗时,作者已经55岁了。这是他漂泊的第八个年头。3年后,他病死在出蜀途中。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,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,再加上好友李白、高适、严武相继去世,种种悲痛压在他的心头。为排遣郁闷,他抱病登台。
-
(二)教学新课,感知内容,回答提问,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
- 活动:教师指导停顿和重音,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。
- 问: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?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?请用一个字概括。(分析性提问)
- 答:悲。
- 问: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?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呢?(引导性提问)
- 答: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。
- 问:对的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“一切景语皆情语。”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。请同学们找找,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呢?(了解性提问)
- 答:首联写景: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”运用了风、天、猿啸、渚、沙、鸟的意象。颔联写景: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运用了落木、长江的意象。
- 问:这样的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?
- 答:萧瑟、凄凉、悲壮的感觉
- 讲解:是啊。同学们想想,这样灰暗的意象和悲伤的情调,结合诗人此时的经历,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客居他乡的凄楚,同时诗人也抒发了韶光易逝、人生短暂的悲凉。
- 活动:组织小组讨论,逐句分析意象的作用。(深入思考、分析性提问、合作学习)
- 问: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”这句诗所用的意象有什么特点,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?(分析性提问)
- 答:迅疾的秋风、高远的天空、哀鸣的猿啼、孤零冷落的小岛、水落而出的白沙、低飞盘旋的水鸟,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,又肃杀凄凉的意境。
- 问:没错,联语言精炼,对仗工整。而颔联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无尽长江滚滚来”,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?(分析性提问)
- 答: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、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;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。
- 问:对。再看颈联,颈联写到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,假如你是诗人,你想抒发多少种愁苦
- 活动:播放背景音乐,默读,两分钟后提问。
- 答:离乡万里、时值悲秋、漂泊他乡、常年在外、人到老年、体弱多病、孤独无依。诗人身受老病孤独,身世凄凉,眷念家乡和亲人,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。
- 讲解:非常好!尾联“艰难苦恨繁霜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中,“艰难”一词双关: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,遭遇坎坷,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,社会的动荡不安。诗歌的前两联主要是写景,后两联主要是抒情,抒发作者孤独凄凉,贫病交加,忧国伤时,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。
- 讲解:接下来,老师对这首诗做一个简单的小结,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,忠君爱国、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。年轻的时候,杜甫就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抱负。儒士认为,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俄国的别林斯基也说过:“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!”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,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,民生凋敝,内心是何等的悲痛!他恨山河破碎,恨自己垂垂老矣,不能为国家效力,恨自己壮志难酬。动乱的年代,个人的坎坷遭遇,使得杜甫的诗歌包含深沉的忧思,无论是写民生疾苦、怀友思乡还是自己的穷愁潦倒,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。他的诗歌有着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,而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把这种感情抑制住,使它变得内容更深广,情感更深沉,意境更雄浑。这就是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——沉郁顿挫。(情境化)
(三)再次朗读课文,体会作者因家国动乱和坎坷遭遇所抒发的深沉阔大和沉郁顿挫。
(四)结合视频资源,进一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。
讲解:同学们,让我们结合百家讲坛的视频,进一步来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。 观看百家讲坛节目《中国故事·爱国篇(2)杜甫》
(五)总结,作业布置
课后请同学们背诵并默写《登高》。另外,请同学们阅读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的《望岳》,分析杜甫早年作品和晚年作品《登高》有哪些不同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