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

《登高》课程思政教案设计片段

一、教学目标

1、知识与能力目标:朗读诗歌并背诵,分清节奏,念准重音,读出感情,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。 2、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自主探究,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,把握诗歌意象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描绘的世界。 3、课程思政目标: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,知人论世,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,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,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,在对自然景色的领略中促进审美水平的提升,促进对人生的思考,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,学习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,体会自然意趣,抒发人生感受。

二、设计依据

1、课标要求

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2017年版2020年修订)》在“课程目标”指出:“增强形象思维能力。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;在阅读与鉴赏、表达与交流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,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,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。”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,我从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。

2、单元要求

《登高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,单元主题为“生命的诗意”。《登高》所在单元教学目标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,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,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。学习这首诗,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,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,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。基于此,确立了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。

3、学情依据

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,并且在初中阶段学过杜甫的《望岳》《春望》等作品,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不陌生,学生能够自主对本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鉴赏。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,难以对诗歌创造的意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,需要教师的引导。

三、教学片段

(一)课程导入

(三)再次朗读课文,体会作者因家国动乱和坎坷遭遇所抒发的深沉阔大和沉郁顿挫。

(四)结合视频资源,进一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。

讲解:同学们,让我们结合百家讲坛的视频,进一步来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。 观看百家讲坛节目《中国故事·爱国篇(2)杜甫》

(五)总结,作业布置

课后请同学们背诵并默写《登高》。另外,请同学们阅读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的《望岳》,分析杜甫早年作品和晚年作品《登高》有哪些不同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