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岳阳楼》课程思政教案设计片段
一、课程思政目标
通过学习古诗意象,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,提升审美素养。
二、设计依据
1、课标要求
本篇教学设计着重于学生感知意境以及提升审美素养两点,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——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。在设计上给予学生分析意象、感受诗境更多的自主空间,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古典诗歌中发现美的能力,从而增进情感体验,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。
2、学情依据
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高一年级的学生。长期以来,语文学科以追求考核结果为目标,课堂教学重视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,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缺乏深度体验和情感体验。学生在此学段,具有一定的语文学科基础和诗词鉴赏能力,可以引导其体会中华传统诗歌的艺术价值和魅力。
三、教学片段
(一)情境导入
教师从意象、意境、情感三个角度进行提示,学生通过提示需要猜测并且回答出提示所指的古诗篇目。
(PPT展示内容) 意象:急风、高天、清渚、白沙、归鸟、落木、长江 意境:沉郁悲凉(萧瑟凄凉),雄浑开阔 情感:感时、忧国忧民
没错,这首诗就是我们学习过的《登高》,大家还能背下来吗?(引导学生齐诵)同学们想一想,为什么刚才你们可以通过意象意境的提示就能猜测出古诗的篇目呢?其实是因为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学习古诗的时候,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和魅力之处。所以我们今天将运用“置身诗境,缘景明情”的方法来学习《登岳阳楼》。
(PPT展示古诗) 引导学生朗诵古诗(先教师范读,再学生个人朗读,集体齐读),整体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。
(二)初知意象,整体感知
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,并且思考从这些意象中感受到了什么? 学生自由讨论,给予学生感受意象及讨论分析意象的时间。 通过提问学生,引导学生认识并分析诗歌的意象。
(板书设计) 洞庭水、岳阳楼——壮阔雄伟 吴楚、乾坤日月——开阔博大 孤舟——孤单漂泊
(三)情境化任务:走入诗境,深切体会
刚才我们对古诗的意象进行了分析,现在就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,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诗人所描绘的画面,分享你们脑海的画面以及感受。
教师预设场景:(播放bgm) 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,今天登临岳阳楼来看看这洞庭湖。吴楚两地被这浩瀚广阔的湖水一分为二,坐落于湖的东南两边。苍茫无际的湖面上,波浪一浪翻涌起一浪,向天边而去。仔细一看就连大地长空还有日月星辰都在湖里浮游…… 学生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,并分享感受。
(四)总结成果,点拨升华
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,对诗歌的意象、意境进行总结,并尝试说出诗歌的情感,教师进行总结。 (板书设计) 意象:洞庭水、岳阳楼、吴楚、乾坤日月、孤舟 意境:沉雄悲壮、深远悠长 情感:身世之悲、家国之忧
《登岳阳楼》写于杜甫生命的后期,年少的梦想之地如今却在年老时匆匆忙忙地流浪经过,诗人凄凉的心情透过古诗的意境进行表达。同学们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把握得非常好,中国古典审美范式多以含蓄、内敛为主,并且每一首诗歌都能塑造独一无二的意境之美与情感表达,这也是中华古典诗歌以及审美哲学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