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

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课程思政教案设计片段

一、教学目标

1、知识与能力目标:朗读诗歌并背诵,分清节奏,念准重音,读出感情,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。 2、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自主探究,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,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描绘的世界。 3、课程思政目标: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体味古诗词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意境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,体会古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时的体会与感悟,探索古人的心境和智慧,赏析古诗词文化。

二、设计依据

1、课标要求

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2017年版2020年修订)》在“课程目标”指出:“增强形象思维能力。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;在阅读与鉴赏、表达与交流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,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,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。”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,我从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。

2、单元要求

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,单元主题为“生命的诗意”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所在单元教学目标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,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,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。学习这首诗,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,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;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,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,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。基于此,确立了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。

3、学情依据

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,并且在初中阶段学过李白的《行路难》等作品,对李白诗歌想象瑰丽、自由浪漫的特点并不陌生,学生能够自主对本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鉴赏。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,难以对诗歌创造的梦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,同时学生的生活经历较为单调,无法准确体悟诗中李白丰富的情感变化以及梦醒后对人事的感慨,需要教师的引导。

三、教学片段

(一)课程导入

(二)教学新课,感知内容,回答提问,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

(三)再次朗读课文,体会作者的愤慨无奈。

(四)结合音频资源,进一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。

讲解:大家朗读得很好。让我们来听听专业的诗歌朗诵,同学们要注意对比自己的朗读方式,学会名家是怎么朗诵诗歌的,在朗诵中体会诗人的情感。 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朗诵节目

(五)总结,作业布置

本诗为留别诗,若你是李白的友人,收到李白的这首诗,你会回应些什么?请给李白写一篇回应的文章(可包含对本诗的鉴赏评价、读后感慨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