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课程思政教案设计片段
一、教学目标
1、知识与能力目标:朗读诗歌并背诵,分清节奏,念准重音,读出感情,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。 2、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自主探究,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,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描绘的世界。 3、课程思政目标: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体味古诗词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意境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,体会古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时的体会与感悟,探索古人的心境和智慧,赏析古诗词文化。
二、设计依据
1、课标要求
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2017年版2020年修订)》在“课程目标”指出:“增强形象思维能力。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;在阅读与鉴赏、表达与交流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,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,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。”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,我从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。
2、单元要求
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,单元主题为“生命的诗意”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所在单元教学目标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,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,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。学习这首诗,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,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;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,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,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。基于此,确立了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和“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”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。
3、学情依据
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,并且在初中阶段学过李白的《行路难》等作品,对李白诗歌想象瑰丽、自由浪漫的特点并不陌生,学生能够自主对本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鉴赏。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,难以对诗歌创造的梦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,同时学生的生活经历较为单调,无法准确体悟诗中李白丰富的情感变化以及梦醒后对人事的感慨,需要教师的引导。
三、教学片段
(一)课程导入
- 问:同学们好,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。请问同学们对李白有什么样的了解?(回忆性提问)
- 答:(任意与李白有关的信息,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)
- 师:很好,看来同学们有做简单的课前预习。读古诗词,讲究知人论世。那么接下来,老师就来介绍一下李白的生平。
- 展示课件:介绍李白的生平,简单介绍天姥山,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,带领学生朗读课文:李白(701—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著名诗人。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,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、天宝这四十多年中。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“开元盛世”,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。他怀着“济苍生”“安社稷”的政治思想,希望能有一番作为。天宝二年,因朋友吴筠推荐,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,做了翰林供奉(皇帝的文学侍从官)。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,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,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,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,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。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,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。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,即天宝四年(745)年,李白准备由东鲁(今山东)南游吴越(今江苏南部),临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。
(二)教学新课,感知内容,回答提问,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
-
活动: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。
- 问:梦游是贯穿全诗的一条线索,按照这个线索可以把诗歌分为哪几个部分?(分析性提问)
- 答:入梦——梦游——梦醒。
- 问:请找出李白由醒境入梦境的句子。(理解性提问)
- 答: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是由现实转入梦境;“忽魂悸以魄动“是由梦境转入现实。
- 讲解:没错。李白空灵跳脱地就来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吴越,入梦时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;在梦游进行时,李白觉得时间过的很快,可见李白享受陶醉其中。
- 问:接下来,请同学们结合诗句,从时间、地点、诗人的心情等方面分析梦境。选取梦境中的一个画面,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个画面,分析诗人笔下的景色的特点以及从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。(情境化引导学习)
- 活动:组织学生讨论关键句,课件展示关键句子。
- 答:“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;越人语天姥,云霓明灭或可睹。”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——瀛洲,虚无缥缈,不可寻求;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,真是胜似仙境。以虚衬实,突出了天姥胜景,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,写得富有神奇色彩,引人入胜。
- 答:“半壁见海日,空中闻天鸡.千岩万转路不定,迷花倚石忽已暝。熊咆龙吟殷岩泉,傈深林兮惊层巅。云青青兮欲雨,水澹澹兮生烟。”继飞渡写山中所见,石径盘旋,深山中光线幽暗,看到海日升空,天鸡高唱,这本是一片曙色;却又于山花迷人、倚石暂憩之中,忽觉暮色降临,旦暮之变何其倏忽。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、咆表示情感,就连层巅、深林也能战栗、惊动,烟、水、青云都满含阴郁,与诗人的情感,协成一体,形成统一的氛围。
- 讲解:这首诗虽然将梦境写得扑朔迷离,却很清楚地表现了当时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。诗人借“留别”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叛逆精神,突破了一般留别诗“有别必怨”的老调,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,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。诗作将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结合起来,夸张为想象服务,通过梦境描绘,刻画出想象中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,隐喻了作者追求光明、摆脱困境的愿望。这愿望充分反映在对自由率真、无拘无束的神仙世界的描摹之中。也正因为夸张了天姥山的高度,使后来云霞明灭、众仙往来的境界的出现,显得真实合理、统一和谐。(情境化)
- 活动:组织小组讨论,进行课堂微诵读会,邀请学生朗读与点评。(深入思考、分析性提问、合作学习)
- 问:请同学关注入幻句的动词与形容词,并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?(理解性提问)
- 答:梦境变化时李白是惊栗的,随后他感到十分惊喜。
- 问:没错,在经历了如此奇幻的梦境之后,当李白梦醒,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?说说你的依据。(分析性提问)
- 答:他是惊讶、失落的。诗中的“嗟”可以说明他的心情。
- 问:对。李白魂悸、惊起、长嗟。你认为李白在“嗟”什么?(理解性提问)
- 答:应该是“嗟”梦的虚幻和“嗟”现实的倏忽。
- 问:非常好。同学们想想,这只是一个梦吗?美梦也好,噩梦也罢,诗人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它呢?从这个梦,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?(分析性提问)
- 答:这个梦是李白对于黑暗现实的抨击。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无奈,对官场的黑暗有愤恨,于是写了这首诗来抒发心情。
- 讲解:非常好!其实,李白的总体情绪是向上的,我们从“世间行乐亦如此,古来万事东流水。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”可以看出来。但是,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避世思想,也在诗中有所体现。
- 问:在理解万全诗以后,请同学们找找,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话呢?(分析性提问)
- 答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。
- 讲解:对,这是统帅全诗的句子,卒章显志,画龙点睛,而这一句点亮了全诗的主题。怎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臣显贵呢,若这样一来的话,会使我心中郁结,难以露出欢颜。
- 问:这句话展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?(理解性提问)
- 答:展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,追求个性自由、蔑视权贵的傲岸和豪迈。
- 讲解:你分析得非常准确。诗人只是借对天姥的向往和梦游之旅来表达自己不事权贵、寄情山水的情怀,来告诉东鲁诸公。此时的李白已经离开了长安,这个他曾经梦想的地方。三年前征赴长安的豪情和抱负如今都已化为泡影。黑暗腐败的官场、醉生梦死的朝廷让一心“济苍生”、“安社稷”的李白无处容身。除了体面的“赐金放还”,李白已别无选择。此时的李白已过“不惑”之年,但宏图未展,壮志未酬,我们可以想象李白该是多么的无奈,多么的愤慨。尽管前方冰封大河、雪满太行,尽管矛盾重重,难割难舍。但这个愿意当剑侠,当酒仙,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、舍下了玄宗,在这样的境况中,发出了震撼千古的最强音—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。(情境化)
(三)再次朗读课文,体会作者的愤慨无奈。
(四)结合音频资源,进一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。
讲解:大家朗读得很好。让我们来听听专业的诗歌朗诵,同学们要注意对比自己的朗读方式,学会名家是怎么朗诵诗歌的,在朗诵中体会诗人的情感。 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朗诵节目
(五)总结,作业布置
本诗为留别诗,若你是李白的友人,收到李白的这首诗,你会回应些什么?请给李白写一篇回应的文章(可包含对本诗的鉴赏评价、读后感慨等)